9月6日上午,2025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全民迎全运”乒乓球公开赛在上海市体育宫拉开帷幕。球拍挥动的飒爽身影、银球撞击的清脆声响、观众席传来的阵阵欢呼,瞬间将“全民迎全运”的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从怀揣冠军梦的少年,到坚守热爱的中老年,每一位参赛者都在球台前书写着对乒乓的热忱,也让“新民朋友圈”的温情与全运精神的活力,在这一刻交融绽放。本次赛事由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体育总会、闵行区人民政府、新民晚报社和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成长课堂
从国少集训队到国青队集训,13岁的闵鸣心中,早已种下了世界冠军的种子。回到上海投入日常训练时,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始终是他不愿错过的“成长课堂”。在本次赛事公开组的参赛选手中,闵鸣是年纪最小的一位选手。谈及为何坚持参赛,父母闵一烨、鞠莲华的话朴实又恳切:“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锻炼价值特别高,对孩子的成长帮助很大。”
这份与赛事的联结,要追溯到5年前。8岁那年,来自乒乓传统校巨鹿路一小的闵鸣第一次站上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赛场,彼时他也是组别里年龄最小的选手之一。小组赛中,他对阵初中生选手,最终虽遗憾淘汰,却也拼下一局,那场激烈的较量,至今仍被一家三口清晰记得。“对运动员来说,输赢本就是常态,学会正确面对每一场胜负,是成长必须补上的一课。”也正是在那一年,闵鸣凭借过硬实力层层突围,成为国少集训队中年纪最小的队员。
今年,闵鸣再度入选国青队集训。在国家队的集体生活里,他不仅在训练技巧、比赛心态上有了显著提升,自理能力也随之进步。尤其让他难忘的是,其间观摩国家一队集训、担任球童的经历,让他近距离感受到顶尖选手的专注与拼搏,更让他坚定了追逐乒乓梦想的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闵鸣的父母都是前国手,母亲鞠莲华曾与王楠同为国家队队友。谈及“专业家长教孩子”的话题,鞠莲华坦言:“很多人觉得,乒乓专业出身的父母没法自己教孩子,但闵鸣是我们从小带大的,就是想试试这条路。说到底,乒乓球这行如果孩子不喜欢,根本走不长远。”
今年集训结束后,闵鸣毫不犹豫地再次报名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公开组汇聚了不少前专业选手与上海队现役队员,“以小打大”挑战不小。但在闵鸣和家人看来,成绩并非首要目标:“能和各路高手切磋交流,本身就是最宝贵的收获。”
收获友谊中金汇融
“海底捞月”的绝技,不只有乒坛名宿张燮林让人惊叹;“人民艺术家”的灵动,也并非奥运冠军许昕专属。在业余乒乓圈,有一位名叫左华荣的球手,因球风飘逸、观赏性极强,被徐寅生亲切地称作“万人迷”。每当左华荣上场,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总会热情地邀请身边嘉宾:“业余乒乓圈里,这个人的球,你们一定要看看!”就连张燮林看过他打球后也忍不住叮嘱:“你一定要继续打下去啊。”
前不久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乒乓球群众比赛中,左华荣一举夺得男团银牌和男单铜牌,站上了全国最高级别群众体育赛场的领奖台。而他与乒乓球的“二次结缘”,与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左华荣的乒乓生涯曾两度中断:年少时他进入过少体校,后因种种原因放弃;参加工作后,他为港务局俱乐部打了一阵球,却在1993年再次挂拍。直到2009年,一颗沉寂多年的“乒乓心”再度跳动,他走进社区乒乓房,重新拾起了球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带着这份想法,2011年左华荣第一次报名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尽管在半决赛中不敌章文骥(统义集团董事长),但小小银球却为两人牵起了友谊的纽带。此次上海队出征全运会乒乓球群众项目,正是由统义集团全程赞助。
从最初的第四名,到如今成为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中老年组冠军的有力竞争者,左华荣的乒乓“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在俱乐部结识志同道合的球友,在业余赛事中收获专属球迷,甚至在全国业余乒乓圈被誉为“魔术师”。对左华荣而言,乒乓早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80%的朋友都来自乒乓圈,大家平时总惦记着我,这份情谊特别珍贵。”此次受组委会邀请,他登上了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开幕式的舞台。即便不参加本次赛事,他也笑着说:“全运会后我需要调整休息,但哪怕过来当观众,和老朋友们见见面、为大家加加油,我也觉得特别开心。”
重拾热爱
参加中老年组的杨震赟还没退休,但乒乓已经是她下班后主要的体育运动。每周三次,每次两三个小时,杨震赟觉得现在的心态很有意思,“小时候该打球时不好好打,现在不是打球的年龄么,卖力得不得了。”
的确,30多年没有打球,突然有一天想念起了乒乓球,不是那么容易恢复水平的。46岁时,杨震赟重返乒乓房,自嘲“球老差劲”。但她坚持不懈,马上就参加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即便最初成绩不好,也坚持下去。“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单打比赛很好,单打分年龄,这样我还能打。”渐渐地,杨震赟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愈发激励自己,打球就更卖力了。
和左华荣一样,杨震赟也代表上海队参加了全运会群众组的比赛。“我每年在上海参加业余赛事有近30场,但全运会还是不一样的。压力大得来,天天都很焦虑。”回忆自己首次参加全国大型赛事,她感觉“痛并快乐着”。最终,上海队夺得女子团体第四名,没有拿到奖牌总是有点遗憾,但杨震赟不气馁,又抽空报名参加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比赛,随后跟着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老牌强队“我看行”俱乐部去外地乒协打了友谊赛。
“我是一天都没闲下来。”杨震赟说,作为一名儿保医生中金汇融,她在工作和乒乓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乒乓让我快乐。”
东南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